王停停
摘要: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把经济建设、经济解放作为人民解放的重要内容,通过土地革命从根源上铲除旧经济关系,构建以劳动银行为主要标志的新金融体系,把创办合作社、开展商业贸易作为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建设中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政治性和系统性特征。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深刻表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保证人民经济权利的根本前提,确保经济主权安全是维护政治主权的基础和关键,系统性工作方法是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海陆丰苏维埃;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31;F127                  文献识别码:A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等战略目标,并强调“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1],这为党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回顾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伟大历史我们发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开端和伟大尝试。深入研究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有助于挖掘经济工作领域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深邃历史视野洞察经济改革规律,接续完成经济领域一系列伟大斗争、伟大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实践智慧、历史启迪和精神力量。
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探索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采取了破立结合、内外融通的工作方法,“破”指铲除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立”是指在人民政权基础上,探索构建根据地金融体系;“内外融通”主要指创办合作社、同根据地以外的地区开展商贸往来等。
(一)铲除旧生产关系
封建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在以剥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基础之上,实现人民解放就必须彻底铲除这些压迫式、奴役式的生产关系。在海、陆丰农民运动自第三次取得政权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采取了没收当铺;没收地主粮食;对资本家派款;取消苛捐杂税,取消向地主交租等措施[2],在经济领域开展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政府将没收的来的资金、粮食、土地等资源分给广大佃农、自耕农和半自耕农等,使他们掌握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逐渐摆脱封建生产关系对自己的束缚。
开展土地革命是消灭反动阶级、推翻经济压迫,在经济上实现农民翻身的重要途径。在海陆丰第二次暴动时,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1927年11月18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没收土地案》,掀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新起点。彭湃同志把实行土地革命视为“免收一切痛苦”的必要条件,因为反动政府、军阀、不平等的封建契约是为保护资本家所霸占的土地服务的,“工农群众要能够解放,除非把这私有制打破是不行的”[3](P28)。海陆丰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使工农及一切贫苦的民众与各代表更明白的了解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意义”[4](P119),为党领导土地革命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构建根据地金融体系
1.设置专门的经济职能部门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就在秘书处机构下设置了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既负责党费收取、使用相关事宜,又要制定、执行一系列经济法案、商业政策、财政制度和税务改革,还要参与没收地主财产、统筹生产生活与战略物资供给和分配等,可谓事无巨细、日理万机。后来组建的海陆紫苏维埃政府延续了这种机制,在政府机构中设立财政委员会。
2.收缴非法所得、取缔高利贷、废除苛捐杂税
没收地主、资本家、军阀的非法资产是摧毁旧式经济基础的必要手段。新生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条文规定,禁绝苛捐杂税、预征钱粮,销毁田契租约、充公地主财产、撕毁高利贷借条,在短时间内迅速充实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财政,为后续经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关于海陆丰第三次暴动胜利后的形势和党务工作报告》记载,“东委在暴动发生时,决定海陆丰(紫金)可足四万元余送东委。这种款项,是由没收反动派财产及富户而来的”[3](P16)。
在消灭高利贷方面。根据罗浮在《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中论述,“对于一切债务关系亦均消灭无遗,尤其关于所有当铺,更尽量没收,所有一切金器财务,都令持票认回,免于赎取”[3](P50),并认为这摧毁了剥削阶级手中的剥削利器。
废除苛捐杂税成效显著。在旧政权时期,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含草税、厘金税、河甲捐、油灯捐等近30余种税目,而且还存在着增加新税、预收税款和粮食等情况,人民在经济上受到严重剥削。为此,1927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暴动后各县市工作大纲(决议案)》中明确要求:“地租至多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由当地农会决定其多寡”[5]。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没收土地案》中则规定,田地分配后,“暂抽十分之一”[4](P136)的出息作为办公益费。在苏维埃红色政权下,税费、利率等不再作为剥削工具而存在,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成立劳动银行
海陆丰人民第一次起义期间,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开办农民银行,以低利借给农民”[3](P3)的施政宣言。随着经济革命的持续深入,1928年初,《海丰县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令(第四号)》颁布,其中强调为“救济金融,利便市面交易起见,决议建设劳动银行”[3](P232),并后附《海陆丰劳动银行发行条例》。后因革命战争的原因,劳动银行存在时间较短,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第一个红色银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金融机构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和初步探索。
4.发行货币
货币是畅通物资流动的必要中介,也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在外国资本势力、封建势力、军阀势力错综交织的大背景下,海陆丰地区的货币使用面临着种类庞杂、汇率不一、兑换困难、某些货币贬值严重等问题。
在这样复杂情况下,海丰县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畅通经济、保障开支、支援武装斗争、解决生产困境等,决定发行票号。但因首发银票印刷未就,实际将南丰织造厂银票加盖人民委员会印章代为使用,面额为十元、五元、一元三种。劳动银行“1928年2月印成第一批钞票十万元,面额分五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种”[6],但在敌人对苏区后续的反扑围剿中,劳动银行自己印制的货币并未真正使用,且由于发行量少、年代久远、战争破坏等原因,尚未寻到劳动银行自行印制的货币实物。即使这样,发行货币依然是我党在经济工作、金融工作中的伟大创举,在近代经济革命实践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创办合作社
合作社承载着工农利益,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积极创办合作社,发挥合作社在降低失业、救济工农、补充财政、发展生产、平稳物价、教育工农、促进产品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928年1月28日,中共海丰县委在给省委的报告中提到决定办三个合作社来缓解工人的失业问题。
在实际发展中,合作社促进了工会、农会的壮大,争取到更多的工人、农民参与到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斗争中来。海陆丰合作社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靠政府投资开办,由政府负责经营,属于公营经济的性质,另一种是由工农群众自己集资开办,属于集体经济的性质。”[7]两种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共同开展生产、经营等活动,不仅发挥了提供生活必需品、平抑物价等作用,而且以新的合作经营方式取代以往剥削式的生产模式,使广大合作社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新政府、新生活、新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积极开展商贸往来
开展商贸往来是解决海陆丰苏维埃政权诸多发展困境的必要举措。针对失业工人、农产品价格等问题,省委曾明确回复,“可运动或奖励商人多办工业品回去销售”[4](P52)。
历史上,海陆丰地区的商人就同香港、广州等地商客往来密切,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也利用这种优势,借用“商人”身份作掩护,开展与汕头、香港等地的商业贸易,甚至同白区进行贸易交往。“当时进口的物资有:棉纱、面粉、煤油、布匹、火柴和西药等。出口的货物有:盐、猪、牛、三鸟、鱼虾和水果等” [8],通过合作社和贸易发展,海陆丰经济状况显著好转,商业收入成为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力支持了该地区革命斗争和人民解放事业。
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基本特征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探索经济建设的深刻实践,是党的宗旨原则、初心使命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既具有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工作的鲜明历史特征,又蕴含着我党对经济工作的深刻理解,传递出人民性的价值导向、政治性的发展站位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
(一)人民性价值导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维护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是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政府,它从本质上区别于封建落后势力、军阀反动集团和反革命政府,其经济活动不是为了谋求少数人的私利,更不是为了压榨、剥削劳动人民,而是为了“达到我们真正解放的目的”[9]。在具体实践中,苏维埃政府带领人民没收剥削阶级财产、开展土地革命、废除税捐制度,设置经济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财政科、劳动银行,创办合作社、发展实业产业、推进商贸往来等,构建起经济发展新模式,推翻了以剥削为手段、以榨取劳动人民剩余价值为特征、以统治阶级享乐为目的的劳动生产,广大劳动人民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在根据地农村地区,农民分配到了一定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也不用再负担沉重的劳役、赋税、摊派和高利贷,而且还可以加入农民协会、合作社、工厂等组织,公平合法的获取劳动报酬。总之,通过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劳动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独立性、自主性。
(二)政治性发展站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彰显着新生政府的施政目标、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体现着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阶级立场,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每一条经济政策、采取的每一项经济举措都不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比如开展土地革命,其政治意蕴是铲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破除旧生产关系,建构新社会发展之基,这是人民解放的题中之义;设立劳动银行,为劳动群众提供低息贷款的机构,这是制止高利贷通过“利滚利”“驴打滚”等重利盘剥人民、实现人民经济解放的切实手段;发展对外贸易、支持商贸往来、推动经济繁荣则有利于扩充财政积累、满足人民日常所需、支援武装革命,在发展中获得同反动势力的相比较优势,壮大苏维埃政府和根据地力量,为人民政治解放积蓄力量。由此可见,政治性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的特征之一。
(三)系统性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基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遵循了这一工作方法。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一场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苏维埃政府领导的经济建设则是一次“破旧立新”的重大利益分配,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需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确保经济建设有序推进、发展目标稳步实现。具体来看,没收土地和反动资产是开展社会建设(包含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构建新经济机制、设置经济机构是指导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废除高利贷和苛捐杂税是推进经济建设的现实任务;设立权威的金融机构、统一的货币形式是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成立劳动银行和发行货币是顺利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创办合作社和开展商贸往来则是推进经济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可见,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系统性特征,这也是苏维埃政府科学施政的重要体现。
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0]。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伟大探索,对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保证人民经济权利的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经济权利的维护者、保障者,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民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利。在旧社会剥削性劳动关系下,底层劳动人民毫无经济权利可言。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把生产力从反动势力手中夺回来,大力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积极创造属于人民的经济模式、金融机制,使根据地人民在平等的劳动关系下开展经济活动,依法获得劳动收入、依法享有自身财产处置权,人民经济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历史阶段,在应对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中,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保障人民经济权利。
(二)确保经济主权安全是维护政治主权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与政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建设是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良好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把经济主权作为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重要途径。海陆丰第三次起义胜利之后,《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布告(第九号)》再次强调,“执行土地革命,一切土地皆归农民”[11](P12)。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积极开展的土地革命,“土地分配后,一切农民均感觉共产党确是代表他们谋利益的政党”[11](P33)。也就是说,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领导人民夺取根据地经济控制权、构建新的经济体系过程中,解决了“人心向背”的政治问题。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政治讲经济,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1] 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系统性工作方法是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法
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宏观系统,以系统思维审视整体、把握全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多举措构建根据地经济系统、金融体系,通过提升根据地经济的“造血”能力,协同推进根据地各领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要秉持系统性思维,统筹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以系统思维进行前瞻性预判、科学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发挥好各发展要素“合力”,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组合拳”,着力破解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要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中,根据地政府既积极构建属于人民的经济体系,设置劳动银行、平抑市场物价,不断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奠定人民幸福的物质条件,又借助经济改革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从思想上发展人、解放人,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驾驭资本的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接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曾,陈.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金融史料搜集工作动态[J].广东金融研究,1980,(25):12.
[3] 中共海丰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陆丰县委党史办公室.海陆丰革命史料:第2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
[4] 汕尾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陆丰县委党史研究室.海陆丰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
[5]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工农革命运动纪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0:51.
[6] 吴平,陈忠 等.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建立的海陆丰劳动银行[J].中国钱币,1988,(04):50.
[7] 陆晓晖.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管理实践[J].中国财政,2017,(12):75.
[8] 叶左能.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4:160.
[9]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26.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06:287.
[11] 广东省档案馆,广东惠阳地区税务局.东江革命根据地财政税收史料选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6.